你能否想象,有一天,我们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都是电脑遥控种出来的?有机构预测,2020年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8亿美元。智慧农业究竟什么样?请随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中化农业的MAP示范农场,解密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可能。
——编者
“托管以后,每亩水稻能增产百把斤,每亩小麦至少能增产200斤。”年底,稻谷已经收获,冬小麦刚刚播种完毕,站在广阔田畴,产粮大县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南圩村家庭农场主魏守福欣喜地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新生机正在其中孕育。
种地可以更轻松
种了好多年地的魏守福今年知道了个新词MAP,就是ModernAgriculturePlatform的缩写,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依托中化农业的技术支撑,为农民“量身定制”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种植方案。
“以前种田,用的是自家的小机械,地整不平,为了保证出苗率只能多撒种,收获了没有烘干机只能低价卖。自从2015年把流转的560亩地托管给中化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以后,公司统一管理,植保、插秧、烘干都有大机械,效果好,费用还低。用工少了,药、肥、包装等成本都降低了,产量还提高了。就说这冬小麦,用上现代化智能播种机,15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播种、施肥,出苗又齐又匀。”
“他当地主,我们当长工。”中化农业MAP事业部总农艺师杜树海打趣,“在庐江示范农场,我们采用‘两优一休’种植模式,即种植优质稻和优质麦加上土地休整,通过品种筛选拉长稻麦茬口期,土地种养结合。采用的集成技术可不少,水稻测土施肥、农机农艺结合、秸秆全量还田、深翻耕耙等等,通过实现高产高效,达到试验示范的效果,引导更多农户加入。”
视野拉到东北,今年的收获季节,位于玉米黄金带的吉林省双辽市很多农户做起了“甩手掌柜”:他们把土地托管给中化双辽服务团队。
“原先种地,全家老小齐上阵,出力还不赚钱;现在啥也不用干,化肥都没扛过一包,还赚了十来万,简直不敢相信!”双辽市卧虎镇六家村农民李继光感叹。除了玉米收获时抱着好奇心回家瞅瞅,他其余时间都在外打工。今年李继光一共托管300亩地,一亩地增产300斤左右,扣掉托管费,每亩净赚330元,一共赚了10万元出头。
中化双辽服务团队自2015年起探索土地托管模式,2017年全面开启全程托管服务,农户可以申请从种到收全程托管,也可半程托管。
过去农民播种是凭经验,而中化农业则是给土壤“量体温”,根据地温决定播种时机。今年双辽地区粘虫灾害较重,早在6月份,公司就针对粘虫、玉米螟等进行诱芯预测,准确预报出爆发时间,从而在病虫害爆发之前精准灭杀。除草高科技也让农民“称奇”,中化技术人员对传统的植保机械进行了改装,通过添加助剂大幅提高药效,药量减少20%以上。在施肥上,采用智能配肥直供模式,根据地块养分差异、目标产量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包括拌种肥、口肥在内的全程肥料施用方案,用肥量也从一垧地2000斤降到1600斤。
同时,中化通过自购农机具,整合社会资源,已经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2017年,中化双辽服务团队以不到20人的规模,全程托管了19000亩耕地、半程托管耕地15万亩。公司还和下游企业产销对接,玉米籽粒机收以后,直送下游企业烘干。据测算,通过农资节本、植保丰产、品质提升和产销对接等,今年全程托管的19000亩耕地,合计为农户增收260余万元。
农业可以更智慧
停在地头的植保无人机,摁下按钮后腾空而起,一天轻轻松松完成500亩的作业量;分布在基地的7个智能配肥站,轻触屏幕,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通过纵横交错的管道,送往每一株芦笋根部;埋在地下数不清的传感器,将各类种植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这一幕出现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芦笋种植大户顾玉军的MAP示范农场。
芦笋种植效益很高,但管理要求也极严。针对这1400亩芦笋,中化农业配备了专职农艺师,量身定制植保方案和施肥方案。基地配备了7个液体智能配肥站,每个配肥站均有四种不同配方的肥料。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芦笋生长阶段,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1400亩基地的施肥,一天时间便可完成。在植保上,中化农业提供全程农药防治方案和产品,并与大疆公司合作,为基地提供高效智能的飞防服务。
截至目前,这个1400亩的芦笋基地未发生任何病虫害,芦笋长势非常健壮。原因就在于,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控气象和病虫害,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拿出防治方案,使得整个基地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管理。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让农业“菜鸟”也能轻松种地。顾玉军对此深有感触:“我购买的不仅是肥料、农药,购买的是中化的全程服务和优秀团队。”
“凭借手上这套现代农场管理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监控5000亩承包地的生产状况,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人员工作情况、机械作业情况、庄稼长势情况,全部都能了解到。要在过去,我一块地一块地跑,最少要5天。”安徽省巢湖市种粮大户茆诗银指着平板电脑上的线上MAP智慧农业平台系统说。
在附近的MAP农业服务中心,智能配肥站的技术人员只需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5000亩地的肥,两天时间便可施完,并提供全程农药防治方案和产品。
中化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彭江南介绍,借助互联网汇聚种植、气象、农产品等海量大数据,整个农场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管理,这种套餐式的种植方案,能将农民每亩地的投入成本至少降低20元。
资源整合更有效
目前,MAP平台在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例如水稻、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等方面以及智慧农业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北建成了一批示范农场,覆盖面积超100万亩。
“MAP平台主要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农户获得更好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化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农业事业部总裁覃衡德介绍。
通过与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本地化服务团队,建设“MAP示范农场”和“MAP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并提供包括土壤检测、品种规划、配方施肥、定制配药、农民培训等在内的“7+2”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中化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的搭建,实现农业技术标准的数据化、栽培管理的精准化和农场运营的智能化,帮助农户科学决策,精准生产。
“庐江MAP技术服务中心刚刚启用,明年我们将建50座以上的MAP技术服务中心。未来三年,我们会有两三千个农业技术服务员驻扎在这些农业服务中心,确保每个区域能够不断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标准团队,指导农民生产。”覃衡德表示。中化农业技术升级有强大的支撑,包括国家、省级和本地三级专家队伍,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撑力量。
11月29日,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化农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产品开发、技术转化与推广、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等途径,建立校企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重点在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和精准施肥、智慧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八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姚佐文表示,中化农业的MAP模式和安徽农大构建依托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契合点。MAP模式线上线下的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消除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小农户融入到大市场中。
“MAP战略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的结果。借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覃衡德说。MAP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目前,平台引进了种业、农用机械、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