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山东潍坊举办的全国土壤修复技术成果分享高峰论坛上,业界专家指出,土壤修复是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批修复技术和产品将迎黄金期。要加快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资从业人员普及推广土壤修复的知识和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农业粗放式生产,我国土壤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壤修复治理迫在眉睫。2014年农业公报中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数据显示,全国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地,其中一至三等地4.9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3%。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修复污染耕地1000万亩以上。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质量监测处处长马常宝表示,土壤修复工作一个最重要的思路是采用土壤调理剂,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土壤调理剂使用技术规程,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各地土壤状况和问题各不相同,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就要视情况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土壤保水剂、土壤酸碱度调节剂、盐碱土改良剂、污染土壤修改剂等。伴随着区域性土壤问题的日益凸显、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保护耕地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土壤调理剂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振民提出,我国土壤质量恢复当务之急是依靠微生物技术和产品,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得元素回归均衡和土壤得到修复,实现农业部“一控两减”目标。他强调,微生物技术和产品在提供或活化养分、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促进有机物料腐熟、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改良和修复土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农科院吴迪博士介绍,矿物源腐植酸能大大增加土壤的缓冲性,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并在吸附盐分、阻断返渗、减少盐害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此外,土壤微生物失活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重茬自毒物质积累、土壤活性酶骤减等问题,应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作物发根、补充有益菌等方法加以解决。